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劉守英談土地制度應建立新型土地不動產稅制

  推薦:

  進擊的樓市之沈陽戰況報道 40餘項目銷售火爆

  黃金周沈陽最高成交價21830元 39項目"惠"搶銀十月

  沈9月新建住宅均價7594元每平方米 環比上漲0.68%

  沈陽十月38項目預計開盤 渾南於洪居首

  眾所期盼亟待確定的改革方案中,如何解決地權問題是面臨的最迫切的挑戰。政府似乎已清晰地看到目前許多重大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都直接或間接與土地管理制度有關,並承認現行土地管理制度逐漸逼近瞭重大變革的臨界點,需要統籌考慮加快推進。學界也認為貫穿於"三個十年"的土地改革,雖然是中國經濟持久增長的重要基礎,釋放瞭較為顯著的"制度紅利",但這一基礎的作用似乎正在削弱。那麼,既然土地制度已經到瞭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候,為什麼卻還躊躇不決、不見大動作?當下輿情起伏、利弊之辯,所涉核心,乃是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究竟應當遵循怎樣的路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主任劉守英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鑒於土地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建議先選取若幹典型地區進行試驗,再予以總結,上升到國傢政策。與此同時,應就改革議程和優先順序進行全面部署。

  現行制度有何利弊

  《華夏時報》:對於中國土地制度的特征與存在的問題,歷來有許多爭議,你怎麼看?

  劉守英:與其它國傢和地區相比,中國的土地制度有四大特色。首先是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土地權利制度。其次是采取以耕地保護為目標、用途管制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第三是建立政府主導、市場機制為主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第四是確立以集中統一管理為主的土地行政管理體制。

  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套土地制度出現以下主要弊端:

  第一,在產權安排上,存在權利二元和權能殘缺。第二,在市場形式上,存在不同主體的進入不平等。第三,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存在相關利益主體得失不公。第四,在管理體制上,存在目標沖突和職能錯位。

  在上一個經濟發展黃金機遇期,中國利用獨特的土地制度保障瞭經濟高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但是,由此也形成以土地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不協調、不健康、不可持續的問題。

  首先,土地成為維系傳統發展方式的工具。其次,以地謀發展蘊含潛在的經濟和社會風險。第三,征地拆遷等補償性支出大幅提高,城市化成本抬升。第四,稀缺土地資源的不集約、不節約利用。第五,占用大量優質耕地,危及國傢糧食安全。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發展模式高度依賴土地的推動。高投入、高消耗的要素投入方式主要表現為土地的寬供應和高耗費;地方政府的競爭主要依托於土地的招商引資;高速的工業化依賴於扭曲價格的低成本土地供應;快速的城鎮化依托於政府獨傢壟斷下的土地資本化。因此,要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改革之路何去何從?

  《華夏時報》:改革究竟應該遵循怎樣的路徑,應當實現怎樣的目標,朝著什麼方向改,總體思路是什麼?

  劉守英:土地制度改革決定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成敗,也是能否利用好下一輪發展機遇期、促進國力再上一個臺階的關鍵。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標是為經濟發展轉型和可持續的城鎮化提供制度保障。

  基本方向是:按照憲法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和平等保護物權的精神,建立城市國有土地與農村集體土地兩種所有制權利平等的土地產台北市身分證借貸權制度;建立城鄉土地平等進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場;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土地財產稅制度;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國有土地資產經營制度和土地融資制度;建立以權屬管理和規劃與用途管制為核心的現代土地管理體制。

  總體思路是: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進消除城鄉土地二元體制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的優化配置與流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可持續的城鎮化;構建兩種所有制土地權利平等的產權制度,實現不同主體平等參房貸雲林大埤房貸與和分享經濟發展機會;實施確權和不動產登記,為保障土地權益和農業現代化、人口城鎮化提供基礎制度保障;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和用地模式改革,促進土地收益的更公平分配,實現全社會對土地增值收益的共享;以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和加大城市化地區土地市場化配置,實現不同主體平等進入市場和稀缺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完善土地經營、融資和稅收制度,為可持續的城鎮化提供資金保障。

  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以權利平等、放開準入、公平分享為重點,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兩種所有制土地權利平等、市場統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須有最實質內容

  《華夏時報》:改革應包含哪些內容?

  劉守英:第一,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落實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制度,明確集體土地承包始點,法律上明確農戶長久承包土地制度。完善政策和相關法律,建立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可分離的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和辦法,遵循自願、依法、有償原則,地租歸原土地承包權農戶,土地流轉必須與原承包者簽訂合同。完善土地權能,設置土地承包權處置權和承包權與經營權可抵押權。

  第二,提供保障土地產權的制度基礎設施。中國目前的土地產權基礎保障存在重大缺陷,土地集體所有主體不明,權力界定不清,保障強度不夠;土地、房屋及自然資源的登記和權屬管理,仍然按部門分置。登記機關不統一,權證不符,既不利於土地權利的保護,也不利於土地的管理。中央政府必須下決心完成對農村所有土地資源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將所有土地資源確權到每個農民手中,為下一階段的農業轉型和人口城鎮化提供基礎制度服務。按照《物權法》的要求,盡快出臺不動產統一登記法律法規,推進實施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統一法律依據、登記機關和權屬證書等。

  第三,構建平等進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場。一是建立兩種所有制土地權利平等的制度。改變同一塊土地因所有制不同、權利設置不同的格局,賦予集體所有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對兩種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權利予以平等保護,實現憲法和相關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權。以用途管制為唯一的準入制度。打破目前因城市和農村的邊界區割,對圈內圈外土地按不同所有制準入的政策,除圈外可以用於非公益的非農建設外,圈內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在符合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也可不改變所有制性質進行非農建設。二是明確限定城市土地國有為建成區存量土地屬於國有,新增建設用地用於非農經濟建設的,除為瞭公共利益目的征用外,可以保留集體所有。對於建成區內的現狀集體所有土地,可以采取"保權分利"或"轉權保利"方式,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三是重構平等交易的土地市場。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統一交易平臺和交易規則,實現主體平等、市場交易決定供求和價格形成的土地市場。打破目前地方政府獨傢壟斷供地的格局,實現同一交易平臺、不同主體平等供地的局面。

  第四,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改征地補償由按原用途倍數補償為公平補償;完善征地安置制度,對城市區內被征地農民房屋按市場價補償,城市區外農民房屋按本區段市場價格補償;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社保體系;探索留地安置、土地入股等多種模式,確保農民長遠生計;完善征地補償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暢通救濟渠道,維護農民土地合法權益。

  第五,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關乎社會公平、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放在土地制度改革重中之重的地位。必須根據土地增值收益的產生原理,借鑒國際經驗,制定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原則,根本改革目前土地增值收益歸政府的狀況,建立土地增值收益歸社會的機制,保障原土地所有者獲得公平補償和土地級差地租,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土地和資金,保障土地增值收益回饋社會,讓公民分享。應區分"漲價歸公"與"漲價歸政府",防止"歸公"的土地增值變成地方政府,乃至部分地方政府官員的體制外收入,保證"漲價歸公"的土地增值回饋社會。還應借鑒我國臺灣等地經驗,實行"區段征收",以用地模式改革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同時要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將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歸集起來,用於調劑豐欠餘缺,平抑市場波動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實現土地收益的"年際"合理分配。

  第六,建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土地財產稅制度。以土地為核心的財產稅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傢普遍開征的稅種,它是地方政府重要且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在我國對土地開征財產稅,既符合國際經驗,也具備征收條件,同時也為改革土地財政提供瞭現實基礎。現行土地稅制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在取得和保有環節,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采取從量課征,房產稅的從價部分采取歷史成本,保有環節的稅收彈性不足,再加上課稅范圍狹窄,減免優惠范圍過寬,其在不動產課稅中的主體地位日益下降。二是在土地流轉環節,設置瞭契稅、營業稅、印花稅以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多項稅費,整體稅率過高,抑制瞭不動產的正常交易和流轉。三是對土地流轉收益課征的土地增值稅和所得稅,近年來雖然呈上升趨勢,但占不動產稅的比重一直很低,未能有效發揮打擊土地投機,改進不動產市場效率的作用。借鑒市場經濟國傢經驗,建立適應資源國情的新型土地不動產稅制。對土地保有、流轉及其收益環節的稅收制度進行整體構建、系統改革。一是在保有環節,將主要實行從量課征改為全部實施從價計征,提高課稅彈性,發揮土地不動產稅籌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功能;二是在流轉環節,調低整體稅率,降低流轉課稅,發揮配置資源和提高效率的功能;三是對流轉取得的收益,加強稅收征管,充分發揮促進社會財富分配公平的功能。

  第七,建立國有土地資產經營制度和土地融資制度。改政府賣地為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政府以國有土地所有者獲得土地權益,成立國有土地資產公司從事國有土地經營。改造公教人員優惠貸款青埔房屋汽車貸款政府土地儲備機構,建立國有土地資產交易市場。完善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收益使用管理制度,明確國有土地資產經營收益不得用於當期使用,其用途和績效由人大監督、審議。完善國有土地融資制度,用於抵押融資土地必須權證和主體明確,有第三方資產評估,對違規行為嚴格依法追究。

  第八,建立以權屬管理和用途管制為核心的現代土地管理體制。制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剛性,依法落實用途管制。加強土地權屬管理,建立統一地籍管理體系。逐步取消土地指標審批和年度計劃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權責對等的土地管理責任制度。

  改革要有優先順序

  《華夏時報》: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

  劉守英:在下一輪發展中,不能繼續走外延擴張和土地粗放利用老路,必須實現從過去以土地總量供應保增長,向以結構調整促發展的轉型。因此,改革的突破口,應是通過土地制度創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盤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下一個戰略機遇期發展的合理、高效用地。並通過擴大試點,為土地制度全面改革提供經驗。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工業用地轉商業和經營性用地權屬處理和增值收益分配辦法。減少工業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宜居用地比重,優化城市用地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二是制定公益性用地轉產業用地土地收益分配和權屬管理辦法。減少公共用地比重,尤其是政府用地,增加產業發展和宜居空間用地。三是制定城鄉接合部地區集體用地參與城市建設制度規則與辦法。將城鄉接合部地區集體土地納入城市規劃,釋放城市發展空間。四是制定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與農村宅基地處置辦法。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將已在城市落地的農村轉移人口在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置換出來,逐步改變城鄉兩頭占地格局。

  《華夏時報》:改革應按怎樣的優先順序進行?

  劉守英:鑒於土地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建議先選取若幹典型地區進行試驗,再予以總結,上升到國傢政策。與此同時,就改革議程和優先順序進行全面部署。第一階段(2013-2014),在總結現有土地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擴大土地制度綜合試點范圍;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存量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改革;實施以公平補償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規范地方融資平臺、擴大地方自主發債范圍。第二階段(2015-2017),重點形成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探索國有土地資本化經營模式;建立土地財產稅制度,形成新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形成多渠道的地方政府融資體系。第三階段(2018-2020),基本確立兩種土地所有制權利平等、市場統一的現代土地制度和以規劃和用途管制為手段的現代土地管理體制。



新聞來源http://sy.house.sina.com.cn/news/2013-10-12/08152447799.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uq8ln32d 的頭像
    juuq8ln32d

    信用貸款利率

    juuq8ln32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